厦门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场地设施,增加要素供给,促进全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要统筹考虑体育用地布局,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加大对体育产业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体育产业,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发展体育产业。围绕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林地等自然资源,综合考虑生态、防洪、供水安全等因素,分类制定允许开展的体育赛事活动目录,推动公共资源向体育活动和场地开放。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健身休闲项目。
《意见》明确,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边角地等既有建筑和闲置用地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并允许按照体育设施设计要求,依法调整使用功能、租赁期限、车位配比及消防等土地、规划、设计、建设要求,实行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鼓励土地储备机构在不影响正常土地供应的前提下,利用政府储备用地及房产建设并向社会公众开放临时性体育设施。对新建住宅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备体育场地设施。合理利用公共绿地、市政用地等建设足球场、篮球场、健身步道等体育设施,利用闲置的收储用地建设临时体育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并依法按约定享受相应权益。鼓励利用社区和小区公共空间试点建设一批空间集约、方便实用、性价比高的24小时无人值守智能健身房,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和便利化的健身需求。
《意见》还提出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等具体意见。支持中小学对校园体育场地进行社会通道改造,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免费开放;要求新建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应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向社会开放的需要,确保建成后可同步向社会开放。